“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

www.jyzk.net.cn2020-11-02 16:09 来源:光明日报T|T

  11月1日,北大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纪念仪式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高校的学者线下和云端相聚。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强国”的2035远景目标,对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学科在未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将会更加显著。教育学科建设应聚焦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前沿性重大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北大教育学科重建40年 专家探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

  北大教育学科:百年传承,弦歌不辍

  北大教育学科肇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奠基于1924年教育学系的成立,蒋梦麟、胡适都曾担任教育学系负责人。1937至1946年抗战时期,教育学科和师范教育在西南联大弦歌不辍,谱写了民族存亡的悲壮进行曲。1949年,北大教育学科在院系调整中迁至他校。直至1980年,北大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教育学科得以恢复重建。2000年,在整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成立。

  40年来,北大教育学科在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产出了许多优秀学术成果,为引领教育科学发展和服务国家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教育投入的合理水平应占GDP4%,中国高等教育要进行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要实行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中国要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等研究结论,都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

  “北大教育学科的发展,得益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学科角度去审视和分析问题,从政策角度去提出改造实践的对策。”北大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对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合理比例研究作了进一步阐释,“在上世纪80年代,厉以宁、陈良焜和其他国内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收集了100多个国家1961至198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公共教育支出等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提出当中国到20世纪末经济发展达到预计水平时,公共教育支出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研究结论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指南。”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的依赖于教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创院院长、名誉院长闵维方在致辞中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际挑战,发挥北大的综合学科优势和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办学特点,并通过教育科学领域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造就具有广阔世界眼光和深刻国际理解的、能够敏锐关注天下大事把握住世界潮流大趋势的国际化人才,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国家赋予北大的光荣任务和重要责任。

  面向未来,北大教育学院将按照“扎根中国实践,瞄准国际前沿,融入学术共同体,发扬北大风格”的准则,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教育改革发展:应对变局,勇于创新

  “北大教育学百年道路饱含着几代教育学人艰苦奋发的心血,也恰是现代中国学术和国家成长的见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在主持“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时指出,“在世界风云变幻之际,一系一科的生命更应以广阔的世界历史变迁和中国人生生不息的育人育才之路结合在一起。”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何去何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应对变局,做出适当调整,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内循环”与“外循环”协调发展的格局与机制。“外循环”即对于高等教育宗旨、内涵、路径的了解必须从美国向全世界扩展,重新理解世界大学发展的路径和格局,摆脱各种大学排行榜的羁绊,以更加开阔的国际交流空间,建立更富有活力的外循环发展机制。“内循环”是针对国内高校内部差距过大的问题,如985、211、“双一流”等工程为顶尖高校投入大量资金,而许多地方院校经费拮据,建议适当调整发展方向,补上短板,通过区域资源的合理调配,使中国大学保持开放、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在世界出现某些逆全球化现象的情况下,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受到某种封锁与压制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谢维和认为,中国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向世界解释中国教育价值的责任,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不断学习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经验,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道路。

  面对民粹主义、冷战思维和依附心理这三大世界危机,如何胜任未来的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提出,培养未来胜任力,要有六个思维:哲学思维始终要把哲学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交互思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工程思维强调能够把事办成,以及全球思维、设计思想和变革思维。

  “这样一种现象对清北本身好吗?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好吗?对中国整体的社会生态好吗?”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一上台便对当前的“清北榜”现象提出质疑并进行分析,一个社会的收入不平等越大,由教育拉开的不平等越大,“鸡娃”现象越严重,“直升机父母”和“虎妈”现象越严重。在德国经验的基础上,他希望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即没有上大学的劳动者同样有体面的收入与社会尊重。缩小社会的收入差别,而非以教育去不断拉大收入不平等,才是社会平等之道。

  论坛的最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用“两栖思维”审视清末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两栖思维意味着承认、理解、尊重不同的规则,并能够在两者之间进行沟通和对话。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器物和观念两个层面,器物层面的国际化比较容易,而观念很难,两栖思维的重点也在观念。如果能“脚踏两只船”顺利前进而不翻船,需要能力和智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关于网站|网站导航|客服中心 |法律声明|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移动站

合作QQ:3367874305 工作时间:9:00 - 19:00

教育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

教育周刊网jyzk.net.cn 版权所有